相信玩过一段时间的基民都知道,除了一些五花八门的资讯以外,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万千的数据里面,估值又是最直接和相对来说最容易看懂的。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从时间维度来划分,大概有实时估值和非实时的估值两种。实时估值就是在估值开盘的时候,通过相关的持仓数据,给基金画线;非实时的估值,时间维度拉的更长一些,有一个月、半年、一年等等。
在上周,监管机构发布窗口指导,要求销售渠道在6.16号下线实时估值功能,让普通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的好习惯,避免追涨杀跌。
1、实时估值下线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两点,一个是数据合规,一个是数据差异。对于公募基金的净值披露,是有规则的,这种实时估值突破了这种规则,是所谓的不合规。数据差异问题在于基于股市震荡的环境,基金本身调仓也比较的频繁,即使像有的销售平台每个月与基金方同步一次持仓数据的频率来看,依然不能准确的反应基金的实时走势,有的时候还相差不少。
2、还有一点就是监管希望大家养成长期投资的理念,所谓的长期投资就是不关注短期估值的变化,看长远。总说中国基民的水平不高,容易追涨杀跌。弗里曼记得,以前有一阵国内的电商上线过一个「历史价格」的功能,就是一个商品的详情页,展示一下这个商品历史的价格变化。后来这个功能再也见不到了,估计是影响了销量。一个商品最终的到手价格影响因素很多,有的促销打折,有的用券等等,这个商品本身的价格曲线反应不了最终到手价的一个走势。另外,一个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了几毛钱,但是在促销期间其实减掉的钱更多,那反而会让一些消费者犯迷糊,以为自己今天上当了,中了圈套,这种感觉很不好,自然也就会影响销量。弗里曼其实一直反对基金销售渠道的电商化,基金除了商品的属性外,更多的是一种金融服务,销售是起点和不是终点。实体商品,交易完了钱货两清,而基金的服务确实刚刚开始。顾比投更重要,基金的服务是一种陪伴。
这几点原因,是从行业以及管理的角度出发,从长远和历史经验来说,都是应该要做的,实时估值确实罪责难逃。但我们的市场还在早期,而且每一个地方的市场都有特殊性,还拿电商来举例的话,亚马逊在中国就玩不转,山姆也是经过十多年的调研才找到了盈利的法门。所以海外的经验有的时候在国内需要适当的改变,需要根据国情来迭代,而不是完全的照搬。
如果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股市震荡的锅是该实时估值来背吗?
1、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有的时候一天的涨跌就4、5个点,如果操作不当,全年的收益也就是这么多,相当于一天不慎就会亏掉了全年的收益。如果市场更加的稳定,可预测性更强,投资者还会追涨杀跌吗?在牛市的时候,很多股民基民也是长期持有的,可能我们还是需要开启一轮慢牛来提振大家的信心。
2、这两年主动管理的混合基逐渐式微,被市场和投资者所嫌弃。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金风格的漂移,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基金风格的漂移有些情况下是可以从实时估值上反馈出来的。这两年,被动投资,指数化投资逐渐在年轻人中间兴起。凭借相对透明的持仓,以及低廉的手续费,ETF更是大行其道。如果说披露违规和数据不准,那么对于指数基金、ETF链接基金的实时估值是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呢?实时估值的全部下线,是不是有给主动管理混合基续命的嫌疑呢?能不能有一个对于不同投资者的分级指引,或者是对于指数和ETF链接基金的分类可以区别政策呢?
3、强者恒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进入不了行业的前三名,那么就非常的危险。对于基金销售的渠道来说,资源和用户也正在向头部集中。即使出了投顾新规,以及养老的政策倾斜,对于基金销售来说,排在前面的似乎还是招商银行、天天基金、蚂蚁财富这些老面孔。而强势的平台,就可以凭借规模的优势向基金公司要颗粒度更细的持仓,这样越大的平台的估值就会越准确。这一次的最新要求是不是也想让行业进入一个良性的竞争和发展轨道呢?还是为了一些小的渠道在续命?财富管理是一个蓝海的大市场,但是没有规模就难谈其他了。而实时估值似乎变成了利用市场地位获取不正当优势的一个武器,在市场还没有充分竞争的时候,份额就固化了,这显然也不是一个好事,不管是对于投资者还是行业。
说了这么多,影响股市震荡的原因其实很多,市场、机构、投资者等等。之前很多的声音,什么「这一届投资者不行」、「市场很差」、「机构水平不高」等等,似乎都有道理,也都很片面。如果总是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想要自己占便宜,而市场就会陷入一个敌意的螺旋,那就会越来越差。还是应该有信心,需要无形的手来把这个局面稳定下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韭菜热线」基金防骗手册,理财风险宝典,不走弯路不进坑,财富每天涨一点。练就你理财的火眼金睛,做你的投资风险守护神!
我们不卖基金,也不卖保险,也不做基金证券的广告,如果是想要做广告的朋友请不要加我们,在群里发广告将被踢出并拉黑。+V :PYYDcom
韭菜热线原创版权所有,发布者:弗里曼,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rx.com/72177.html